浙江自考网

咨询热线

15700080354 (点击在线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浙江自考网>自考模拟题 > 正文
自考攻略

2022年10月浙江自考《农业经济与管理》模拟试题(3)

时间:2022-10-12 17:26:53 作者:储老师

自考助学   以下自考模拟题均由浙江自考网整理并发布,考生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浙江自考报名、考试、成绩查询、毕业、历年真题、常见问答等相关信息请关注浙江自考网,获取浙江自考更多信息。


  一.名词解释

  1.农业:农业是人类依靠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理机能和自然力,通过有目的的劳动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以获得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和为人类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的物质生产部门。

  2.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科技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的过程。

  3.需求:是指人们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产品的数量。

  4.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某种产品的数量。

  5市场:狭义是指指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广义是指商品流通领域交换关系的总和,包括具体的商品市场和商品交换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6.土地制度: 土地制度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土地利用中形成的土地关系的总和。广义: 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土地金融制度、土地税收制度; 狭义: 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

  7.地租: 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将土地转给他人使用而获得的收入。

  8.资本: 一般是指用于生产其他商品和服务的资产。

  9.农业科技进步: 是指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不断创造、掌握和应用生产效率更高的科学技术,以替代生产率较低的技术的过程。

  10.经济核算: 是利用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以及所获得的经营成果进行记载、计算、考查和对比分析,以考核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具有经济合理性.

  11.资产: 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

  二.问答题

  1、农业由哪些因素构成?

  答:1、生物有机体:植物、动物、微生物。 2、自然环境:土、水、光、热等。3、人类劳动:人类+工具

  2、试分析农业的本质特征。

  答:农业的劳动时间与生产时间不一致;农业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土地是农业中特殊的生产资料。

  3、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农业是人类的生存之本 ②农业是社会分工和非农产业发展的基础

  前提:(1)食物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资料,食物是由农业生产的;(2)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即农业生产者生产的食物除了能满足自身需要外,还有剩余。结果:社会出现了大分工,进而发展形成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

  4、农业生产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基本标志是什么?

  答: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三个阶段;原始农业的标志:使用简单的石制农具;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单纯依赖物质循环来恢复地力。古代农业标志:是用铁木农具,凭借或主要凭借直接经验从事生产活动的农业,属于农业的早期阶段。近代农业:由于手工工具盒和畜力农具向机械化农具,由直接经验向近代科学技术,由自给自足生产向商品化生产转变的农业,属于现代农业的萌芽和初级阶段。现代农业的标志:1.现代农业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器的广泛应用。2.有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体系。3.把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4农业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

  5、农业现代化包含有哪些内容?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是什么?

  答:内容:(1)农业生产手段和生产条件的现代化――机械化(2)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农艺科学化 (水利化、化肥化)(3)农业劳动者的现代化(4)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

  目标:(1)建立一个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2)建立一个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3)建设一个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农村。

  6、国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有哪几种类型?各种类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1)优先发展机械技术,大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模式;特点:人少地多,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是劳动力不足。选择优先发展机械化,就是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此时农业的发展主要是用机械代替人力,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大片荒地被充分利用起来,使总产量获得很大提高。(2)优先发展生物、化学技术,大力提高土地生产率模式;特点:自然资源缺乏,人多地少,劳动力充裕。由于耕地面积少,农产品满足不了需要,为了改善农产品供应不足的局面,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只能选择提高单产以增加总产量的方法,因此,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一开始就放在培育良种等生物技术和增施无机肥料等化学技术措施上,并通过兴修水利和合理栽培等,大力提高土地生产率。(3)机械技术、生物技术同步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并重模式.特点:工业相对发达,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缺乏,而耕地也不多。因此,一方面发展机械化来弥补农业劳动力的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工业发达,需要大量的农产品原料,而耕地又有限,不能依靠扩大播种面积来提高农产品总产量,必须依靠生物技术,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意即提高土地生产率。因而,机械化与生物技术现代化同步发展,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同步提高。

  7、中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怎样形成的?

  答: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出现于清朝末年,但当时的特征并不明显。新中国建立后,二元结构才真正形成。

  建国初期,针对当时国际国内情况,为了早日实现现代化,中央政府做出了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决策。因此,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以集中有效地配置有限资源,确保工业优先发展。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维持城市人口的相对稳定,确保城市中物资的供求平衡;(2)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通过国家垄断收购和销售的方式,尽可能保证城市居民的食品供应和工业对农业原材料的需求,同时,由国家制定农产品收购价格,使农业的剩余价值集中在国家手中,并投向工业,而农业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3)人民公社的组织制度:保证农村政治上的稳定。

  8、三农问题是什么?

  答: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

  9、农民问题的核心是什么?

  答:权利和利益问题―生存和发展问题

  1、工业化与农民问题 2、中国的农民问题

  10、什么是农产品需求定理?如何解释?

  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而产品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这种价格与需求量反方向变动的关系,被称为需求定律;可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来解释。

  替代效应:替代效应是指某种产品价格下降,而效用相同的另一种产品价格不变,使得这种产品相对于另一种产品来说,显得便宜了,消费者就会用该种产品代替另一种产品,从而导致了对该种产品需求的增加。这种由于某种产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其他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产品需求量的变动就是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收入效应是指某种产品价格下降,而消费者的货币收入不变,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相对提高,从而对这种产品的需求增加。

  当一种产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会对产品的消费产生两种影响:一是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化;二是使产品的价格发生变化。这两种变化都会改变消费者对该种产品的需求量。其中,替代效应强调了一种产品价格变动对其他产品相对价格水平的影响;收入效应强调了一种产品价格变动对实际收入水平的影响。需求定理所表明的产品价格与其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的关系,正是这两种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11、形成需求的必备条件是什么?形成供给的必备条件是什么?

  答:需求必备条件:有购买意愿和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有支付能力;

  供给必备条件:有出售产品的愿望和有提供产品的能力。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报名提醒

【考试时间:4月12-13日】

浙江自考服务中心

  • 微信公众号
  • 考生交流群
  •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加关注微信公众号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 考生交流群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关注公众号

回复“免费资料”领取复习资料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交流群

<<点击收起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APP

APP
下载

man
联系
微信
wxlogo
扫描
二维码
反馈建议
反馈
建议
回到顶部
回到
顶部
app
微信客服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