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名词解释
1.食品污染:食品从种植、养殖到生产、加工、贮存、运输、销售、烹调直至餐桌的整个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出现某些有害因素,降低了食品卫生质量或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称为食品污染。
2.食品的细菌菌相:共存于食品中的细菌种类及其相对数量的构成称为食品的细菌菌相。
3.菌落总数::指在被检样品的单位质量(g)、容积(ml)或表面积(cm2)内,所含能在严格规定的条件下(培养基及其pH值、培育温度与时间、计数方法等)培养所生成的细菌菌落总数,以菌落形成单位表示。
4.大肠菌群最近似数(MPN):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数量采用相当于100g或100ml食品的最近似数来表示,简称为大肠菌群最近似数。
5.水分活性aw:食品中能被微生物利用的一部分水分,用awP/P0(P为食品中水分的蒸气压,P0为同样条件下纯水的蒸气压)。食品的aw值越小,表明食品保持水分的能力越强,越不利于微生物的繁殖。
6.食品腐败变质:泛指在微生物为主的各种因素作用下,食品降低或失去食用价值的一切变化。或食品腐败变质就是食品失去商品价值。
7.T.T.T:食品保存期限(time)、保存温度(temperature)和保存耐受量(tolerance),它反映一定温度下和一定时间后食品质量变化的程度。
8.巴氏杀菌:是指通过加热以达到杀灭所有致病菌和破坏及降低一些食品中腐败微生物数量为目的的一种杀菌方式。
9.高温杀菌:是指以杀灭所有通过平板或其它计数方法可以测出的活菌为目的的一种杀菌方式。
10.热力致死时间(TDT):是指在特定温度下,杀死一定数量的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
11.D值:是指在某一温度和条件下,微生物指数递减时间,或指杀灭90%微生物所需的时间(min)。
12.F值:指所有温度下的热力杀菌效果相当于121℃条件下等效杀菌的时间,以min表示。F值用以表示杀灭某种微生物孢子的能力。
13.Z值:是指使在热力致死时间曲线上,经过一个对数周期的加热时间,所对应的加热温度变化值。
14.挥发性盐基总氮(TVBN):指食品水浸液在碱性条件下能与水蒸气一起蒸馏出来的总氮量。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相关推荐
2022年浙江自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习笔记汇总
09-152023年10月浙江自考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有限效果论
08-30浙江自考2023年10月《细胞生物学》复习资料:微管组装
06-212022年浙江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三编第九章复习资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高尔基
12-26自考辅导资料:2019年10月《美学》知识点-优美及优美的内涵与特点
09-17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简史复习笔记:西欧中世纪教会学校
12-10自考辅导资料:2021年10月《学前教育史》—论幼稚师范教育
06-052023年浙江自考公共管理学串讲资料:公共管理学的产生
03-02自考辅导资料:2021年10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06-11关注公众号
回复“免费资料”领取复习资料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交流群
<<点击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