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是重点章。本章的重点内容则是法拉弟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感应电动势的计算是综合应用题的主要内容。
一、电磁感应的基本规律
产生感应电流和感应电动势的条件(识记):当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回路中就产生感应电动势(感应电流),若回路不闭合,则没有感应电流,但电动势依然存在。
根据楞次定律和法拉弟定律判断感应电动势的方向和计算其大小(综合应用):
1.在只含电阻的回路中,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的方向是一致的。楞次定律可以判断闭合回路中感应电流的方向,即:闭合回路中感应电流的方向,总是使得由它所激发的磁场来阻止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增加或减少)。应用楞次定律有四个步骤:
(1)明确原磁场方向;
(2)磁通量变化情况;
(3)激发的磁场方向;
(4)右手判断电流向。
2.法拉弟电磁感应定律:这个定律定量地反映了感应电动势与磁通变化的关系:任一给定回路中的感应电动势ε的大小与穿过回路所围面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dΦm/dt成正比。
运用这个定律计算感应电动势就是计算的重点了。统一的表达式为:
ε=dY/dt=NdY/dt
二、动生电动势与感生电动势
磁通量的变化可归结为两种:一种是磁场不变,导体回路或导体回路中的部分在磁场中运动;另一种就是导体不动,磁场发生变化。我们把前一种情况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称为动生电动势,后者称为感生电动势。
1.为什么导体在磁场中运动会产生动生电动势呢?能量从何而来? 就是作用于导体内部自由电子上的磁场力所提供的,这个磁场力就是提供动生电动势的非静电力。动生电动势的方向可由导体运动方向与磁力线的方向(根据右手定则)确定。导体棒中的动生电动势大小为:
ε=Blvsinθ
注意,动生电动势的产生并不要求导体必须构成闭合回路。若闭合回路中有动生电动势产生,则回路中只有那些运动的部分才能产生动生电动势。
动生电动势的计算是综合应用的内容,综合力学、电磁学知识进行分析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及运动问题。
2.感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场(识记)
如上所述,当一个静止的导体回路中磁通量(或者说是磁场)发生变化时,回路中会产生感生电动势。根据法拉弟电磁感应定律:
ε=∫s(dB/dt)。dS
应能运用此公式计算感生电动势大小。其方向由公式中的符号及先取定的回路绕行方向来决定。
感生电场(领会):导体不动,磁场变化时会产生感生电动势,若导体不存在,磁场的变化仍会在其周围激发一种电场,这种电场不同于静电场,它不是由电荷激发的而是由磁场的变化引起的。故名“感生电场” .感生电场与静电场的共同点是都能对电荷产生力的作用。感生电场的电场线是闭合的,因而它不是保守场,场强的环流不等于零,我们又称其为“涡旋电场”。静电场的电场线是不闭合的,它是保守场,场强的环流恒等于零。
到了这里,我们应该把感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场联系起来看。当感生电场中有闭合导体时,则在导体上产生感生电流,产生这个电动势非静电力就是感生电场对导体中电荷的作用力,电场是非静电场,它对电荷的作用力就是非静电力了。
导体在涡旋电场中产生的电流就是涡流。而这个涡旋电场则是由变化的磁场产生的。
三、互感与自感
互感与自感现象的产生(识记):由于闭合导体回路中电流的变化引起其激发的磁场变化而导致附近另一闭合导体回路中产生感应电动势的现象就是互感。看起来就象是一个电流变化的导体回路引起了另一个回路中产生电流。实际上是通过电磁感应引起的。
互感系数在数值上等于一个回路中的电流为1安(A)时,在另一个回路中的全磁通。它与电流无关。但与两个回路的几何形状、大小、匝数、相对位置以及周围磁介质的性质决定。如果周围没有铁磁质,则
M=y1/I2=y2/I1
同样,当一个载流回路中电流变化时,它所激发的磁场通过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相关推荐
2022年浙江自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习笔记汇总
09-15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学说史复习资料:西方行政学的产生
03-022023年10月浙江自考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有限效果论
08-302022年浙江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三编第九章复习资料
10-31自考辅导资料:2021年10月《学前教育史》—论幼稚师范教育
06-05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简史复习笔记:英国近代教育制度
12-08自考辅导资料:2019年10月《美学》知识点-崇高的内涵与特点
09-17自考辅导资料:2021年10月《学前教育史》—雅典的学前教育
06-072023年4月浙江自考英美文学选读复习笔记:William Butler Yeats
12-082023年4月浙江自考新闻学概论复习笔记: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
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