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进行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
人是一种社会实践的存在,从人的现实活动中去考察人与饿对象世界的关系,就出现了“主体“和“客体“两个哲学范畴。运用“主体“和“客体“的概念,是为了说明人在人的活动中与对象所建立的特殊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而形成的特殊本质。主体和客体就是表示活动者和活动对象之间的特定关系的哲学范畴。
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是主导者,能动者,主宰者。但人并不等同于主体,只有经过培养和教育并在进入与客体的关系之后才构成完全的主体。人在不同的对象性关系中表现为实践主体,认识主体,评价主体,审美主体等。人作为主体,在实践基础上表现为自主性,主观性,创造性,自为性等基本规定性。 主体具有以下表现形态:个体形态,集团形态,和社会形态。
客体,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受动者,从属者。客体仅指进入人的活动领域和主体发生联系的那些客观事物。对象在不同情况下表现为实践客体,认识客体,评价客体,审美客体等。客体必须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受动性等基本规定性。同时客体主要具有三种不同表现形态: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是一队关系范畴,它们只有在相互关联中才会具有自己的本质和规定。关联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存在的条件性。主体和客体的分化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所谓主体性在根本上就是实践性。主体与客体则是在实践活动基础上以主体为核心而建立的自觉的对立和统一关系。这种统一的实质即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统一。
人是社会历史的存在
马哲认为,人只能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 并且也只能具有历史性的本质。
人的社会性是人作为实践主体的现实规定性。人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把社会集体积累的性质和能力内化到自身,才能获得人的现实的实践性本质,成为现实的主体。人的现实存在只能是社会性的存在,人的现实本质也只能是社会性的本质。
阶级性是人的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发展阶段的特殊表现。
人是社会的存在,也就必然是历史的存在。人的历史性包含下面两个方面的具体涵义:第一,处于不同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的人具有不同的社会存在形态,也具有不同的本质;第二,人的社会存在形态和本质是一个历史地发展着的过程。人的存在和本质都是依赖于社会历史的,是由社会历史决定的。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特点。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相关推荐
2023年10月浙江自考《文化政策与法规》复习资料:第一章
07-272023年10月浙江自考英语(一)语法复习资料:被动语态
06-092023年4月浙江自考英美文学选读总复习资料六
12-192023年10月浙江自考“新闻采访学”复习笔记(第三章)
09-062024年4月浙江自考温病学复习资料:第八章
12-222022年浙江自考英语(二)语法及课后翻译复习资料(10)
10-102023年4月浙江自考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第四章(4)
11-25浙江自考薪酬管理章节练习题及答案:第2章
12-092022年浙江自考心理治疗串讲笔记(4-6章)
09-05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提纲要点(1)
02-18